蒋志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我怀着深深怀念的心情缅怀夏武平先生。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现在青年人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参加没有教科书、没有复习大纲,十届高中毕业生同时参加、录取率只有5%而考题出奇简单的高考。41年前,我参加的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即是这一样一场高考。1978年春季踏入大学校园,圆了一个在半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梦。后来,我才知道是邓小平先生亲自拍板改革大学招生制度。1979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那时,不拘一格选人才,报考研究生不需要大学学历。在1981年的秋季,我们大学学习的第4年,我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梦想,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我报考了夏武平先生的研究生。又是一场没有教科书、没有复习大纲的考试。这次是夏武平先生助我圆了这个梦。1982年春天,我在湖南农学院本科毕业后,有幸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我和宗浩是夏武平先生指导的第一届硕士学位研究生。我记得当时我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时,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要知道在1981年,全国才仅仅录取4000多名研究生呀。当时,在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的中国,国外的大学是遥远的,不怕人笑话,我们那时连国外大学的名字都不知道几个,而中国科学院却是当时我们一代学子心目中的科学圣殿,出了华罗庚、陈景润等大科学家。是夏武平先生亲手把我领进了科学圣殿。在夏武平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在这里深切缅怀追思我们尊敬的导师。
记得第一次见夏先生时,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的。那时夏先生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而我却是一位操着一口浓厚湖南口音的年轻人。然而,我见到鹤发童颜、面容慈祥的夏先生,几句话后,即让我感到温暖。从此以后,在先生谆谆教育、言传身教、孜孜不倦指导下,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殿堂,学会了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也学会了兽类学与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迈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到先生严以治学、宽以待人的魅力。
夏武平先生积极倡导野外生物学研究,一直鼓励我们开展野外工作。从早年开创中国哺乳动物学研究开始,20世纪50年代,夏武平先生在小兴安岭林区开创了中国现代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先河,这些研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20世纪60年代,夏先生带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的部分研究人员来到西宁,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文革中,有段时间先生靠边站,尽管他当时年事渐高,但是仍参加野外考察。当年在天峻考察时,夏先生每天早晨第一个钻出帐篷,在满地冰霜中为考察队员烧水做饭。在文革期间,当时西北高原所研究人员坚持野外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文革后中国兽类学研究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夏先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密切关注国际生态学研究动态。当西方开展国际生物学计划(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时,他引入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于197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先后进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区域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研究以及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合作进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极端生境下生物适应性与抗逆性及珍稀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研究。1989年海北站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开放台站,1992年成为CERN重点站,2001年,成为国家科技部野外观测试点站。目前,海北站已成为中国高寒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地。
当科学的春天到来后,夏武平先生参与创建了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他担任了中国生态协会首届副理事长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首届理事长,积极推动了中国生态学与兽类学研究。夏武平先生还创办了《兽类学报》,为中国兽类学研究开辟了园地。目前,兽类学研究成为了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夏武平先生治学严谨,敢为人先,克勤克俭,认真思考,努力工作,引领了中国兽类学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一直关心和挂念着中国动物学研究事业。夏先生一生孜孜不倦、潜心研究,他淡泊名利、不计报酬、甘为人梯、扶持后进、关怀他人,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骨干。
尊敬的夏武平先生离开了近10年了,然而,先生的治学思想、先生的高风亮节、先生的学者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做人、做事,我们也努力将夏武平先生的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夏武平先生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